县委统战部召开“干部新状态”系列评论集中学习研讨会

mwf35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 创业点子 2025-04-05 20:19:03 4

摘要:性与知觉本是合一的,知觉即是性的自我呈现即情,不是性外别有一个知觉以知其性。 ...

这并不是无作为,而是顺应义的原则而为,即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功利目的或利益,而是为了正义的普遍实行。

[39]《朱子语类》,第7070页。朱子所引《乐记》开头的这句话,虽然未出现情字,但情在其中。

县委统战部召开“干部新状态”系列评论集中学习研讨会

所谓感物道情,吟咏情性,就是用诗歌语言将人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,故能感发人心,动情而兴起。所谓人之一身,便是天地,是从天人合一的境界上说,朱子称为意思。[6]《二程集》,第577-578页。[40]《朱子语类》,第2084页。这是一种自然流出,是天生自然,不待安排[29],无窒碍,无拘滞,自由自在,悠然自得,有一种由衷的快意即乐。

[7]《孟子·尽心下》,见杨伯峻:《孟子译注》,中华书局2005年版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具有生态美学的意义。因此,如何做人、做什么样的人,才是最重要的。

但他并不以此教育学生,更不以此炫耀自己。[5] 仁与知的统一,就是道的智慧。他生怕学生以他为博学多识而向他学习知识,因此才说出这样的话。这固然与当时的学科发展有关,但就教育理念而言,孔子似乎没有专门化的教育主张。

孟子说:仁也者,人也。它是人文主义的,是成己、成人、成物之教。

县委统战部召开“干部新状态”系列评论集中学习研讨会

现在的教育却值得警惕。孔子的教育理念,体现在教育实践中,就是培养君子人格。他本人即以此为学,同时又以此教育学生。六艺(即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

贯就是统帅,其中含有人生价值指导具体知识的意思。这与孔子的学与仕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孔子并没有提出专业化的分类教育,而是有点像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。强调学习,强调实践,将知与行结合起来,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。

他认为,掌握各种知识很重要,但要有一个一贯之道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。[10](子路语,能代表孔子思想)既然道不能行,他为什么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呢?因为他有伟大的抱负和理想,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认为道是超越历史的,可以行之久远,即具有永久性的社会价值,因此要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。

县委统战部召开“干部新状态”系列评论集中学习研讨会

孔子说过: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[6]《论语·卫灵公》第三章。

要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依据,发挥人的固有潜能,培养人才。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宗旨,并将其贯穿于一生的教学实践,以朝闻道,夕死可矣[1]为终生诉求。君子人格即使是不做事(做官只是其中之一),其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,这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声闻,能够影响社会、影响他人。仁是人之所以为人者,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,是存在和价值的统一,是人生智慧的结晶。游于艺,是指文化知识教育。仁体现了道的核心价值,所谓志道、据德,就是以仁为核心价值。

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。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之所在。

因为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,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,即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教育,而人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一个德性的问题。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,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。

[1]《论语·里仁》第八章。[6] 孔子的博学多识,是举世公认的,学生也是这么认为。

要成为君子人格,就要修德、讲学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。办学校,办教育,就要以志道、致道为理念,以此要求办学的人和学习的人。[2] 这既是一般的为学纲领,也是他的教育纲领。实际上,所谓优是优裕即有余力的意思,是说做官有余力则去学习,学习有余力则去做官,学习与做官是互相促进的关系,不是学习以做官为目的。

[11] 这既是对子夏的要求,也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。这说明,他所追求并要求学生的,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,知识应当由智慧来统帅。

在中国,没有形成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,可能与此有关。更重要的是,即使是做官,也是为了行道,而不是为了满足权力欲和物质欲望。

志于道,是学习和教育的总纲领。[7]《孟子·尽心下》第十六章。

[4]《论语·述而》第三十章。君子人格不仅具有很高的修养和境界,而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以社会价值的承担者自许。[9]《论语·子张》第十三章。孔子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,在六艺之下,有四科(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)之分,又有文、行、忠、信之教。

据我所知,世界上办得最成功的一些大学,都有自己所珍惜的悠久的教育传统,其办学理念中有深厚的人文精神,或者说以人文精神为理念。但他认为,这些知识是道的载体,通过学习,可下学而上达,获得最高真理。

但是,从整体上说,儒家教育有更积极的意义和贡献。[7] 这是对孔子思想的最好的诠释。

智慧是简约的,知识是繁多的,所以才能贯。[10]《论语·微子》第七章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列表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